關于庫存周轉天數(shù),網(wǎng)上目前大多數(shù)解析:
是指企業(yè)從取得存貨/產(chǎn)品入庫開始 ,至消耗、銷售為止所經(jīng)歷的天數(shù)。
再嚴謹一點就是在一個會計年度內(nèi),存貨從入賬到銷賬周轉一次的平均天數(shù)。
再看看相關的計算公式:
1- 存貨周轉天數(shù)=360/存貨周轉次數(shù)
2- 存貨周轉次數(shù)=銷售成本/平均存貨
3- 平均存貨=(期初庫存+期末庫存)/2
對于庫存周轉天數(shù)的作用判斷,目前學界的一個共識:
庫存周轉天數(shù)越低越好,越低代表存貨的占用水平越低,流動性越強,從電商的角度來看,所謂的一件代發(fā)庫存周轉天數(shù)可以理解為等于0(但這點對于亞馬遜FBA賣家來說并不一定,太低意味著斷貨風險)
這個在亞馬遜上有一個指標和這個有點類似,就是回款率,但是回款率一般只計算當期實際回款占當期銷售總額的比例,如果再深究的話,其實回款率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利潤水平(當然不是絕對的,還要看發(fā)貨速度以及賬戶本身收款周期)
回歸到庫存周轉天數(shù)的計算上面,結合上面三個公式,簡化一下可以得到存貨周轉天數(shù)=360*【(期初庫存量+期末庫存量)/2】/銷售成本
PS:上面這個公式是以年為計算單位,如果是月或者季度,把360改為30或者90即可。
其實如果是單個產(chǎn)品去用公式計算的話,按這個公式問題不大,但是如果是亞馬遜銷售按這個公式計算,特別是時間線拉的越長,和實際情況的誤差就越大,特別是淡旺季的影響,加上本身如果是做FBA的話,從國內(nèi)到FBA倉再到實際上架入庫,時間長短不一,還有一個問題,公式中涉及到金額,如果計算一個店鋪的整體的周轉情況的話,由于成本不同,加上備貨情況和銷售情況的差異,會導致計算出來的數(shù)值和實際情況的出入比較大(可以自行驗證)
所以對于這種情況,個人認為可以回歸到定義:
庫存周轉天數(shù)簡單講就是一批貨采購之后,大致需要多少天能夠完全賣完,在這種理解的基礎上,以實際到庫后的庫存為基準。
由于計算庫存周轉天數(shù)是為了更好的掌握銷售情況,同時給備貨計劃提供參考依據(jù)
這里把時間周期設定為每周
那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:
庫存周轉天數(shù)=本周日均在庫量/本周日均銷量
本周日均在庫量=(7*上周同日庫存量+今天庫存量)/7
PS:因為不確定近7天是否有新的到貨情況,所以這里我采用日均在庫量去表示實際在庫庫存
那么怎么去判斷補貨速度是否合適,是不是補得太快,補的太多,也就是是否有滯銷風險,可以用庫存的增長環(huán)比和銷量的增長環(huán)比做對比,然后做出判斷。